人学国际基金会获得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奖 发布时间: 2020-03-27 17:50:27 稿件来源: 新中网 2019年,人学国际基金会在多个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受邀参加了6个中国顶级的博士研究生论坛,并在其中发表学术论文演讲;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人学国际基金会的两位负责人同时获得国内规格最高的“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奖项,并且其中一篇论文还被收录为获奖论文序列的第一篇。入选文章:(1)非线性:论艺术与科学创新实践逻辑的奠基(2)黑盒子:新媒介艺术中光的叙事与身体绵延。 作者高登科老师的相关报道论文《“黑科技”不是新媒介艺术的未来》中指出(节选),这个时代的技术和媒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比如“屏幕化生存”“低头族”“人工智能的威胁”等,新媒介艺术是一个好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当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学科过度细分的垂直性,都要求我们不管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应该在学科融合和跨界协作的基础上进行。可惜的是,大部分艺术家往往满足于新媒介的形式创新,搬来一些低科技,套用一些生概念就开始狂飙突进了。“在感觉编码倾向中,视觉真理是基于效应,基于视像所创造的快感和恶感的效果,它是通过一种被放大到自然主义基点这样的表达程度来实现的,所以,对比度、色彩、深度、光的嬉戏和明暗等等,从自然主义编码倾向看,都是‘比真实还真的’。”(范洛文)新媒介艺术如果真的要在艺术上成立,在创作中有主体性,在跨界中有自己的优势,最终还是要诉诸真实的,这里的真实不一定是科学的真实,但是一定是内心的真实。艺术本身在新媒介艺术中被忽视得太多了,新媒介艺术中我们没必要贬低媒介和科技,但是更不应该放弃艺术的价值。最后,我们或许可以从艺术市场的维度重新审视下新媒介艺术的发展趋势。新媒介艺术在商业层面可以说跟传统的艺术市场完全不同,尤其是艺术收藏机制非常不成熟。新媒介艺术发展的空间依托的是公共文化事件或者商业公关项目,就像teamlab团队数百人的技术团队主要靠给国际商业巨头做外包项目生存,他们的艺术展和作品则是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商业体量上,一个同样规模的新媒介艺术展往往比架上艺术展成本要高很多,这不是传统的艺术收藏体系能够支撑的,主要依托的还是商业巨头的品牌市场费用。在市场营销的背景下,不管多么高端的品牌,还是多么高明的策略,黑科技也仅仅是打造品牌或市场推广中的一件外衣。黑科技不是新媒介艺术的未来,而仅仅是装扮。 人学国际基金会秘书长李春光老师的相关报道论文《非线性:论艺术与科学创新实践逻辑的奠基》中指出(论文摘要):艺术与科学要进行创新实践则必须有他们两者在底层逻辑进行融合的基础,以之为支点才开展创新实践的活动,而艺术与科学的逻辑融合一直是学术界“亘古难题”,本文将以柏格森与爱因斯坦的世纪大争论为切入点,并站在信息时代的心智潮流演化的语境之下,运用“信息”的本质所引起的人类底层世界观“操作系统”——心智模型变迁的方法,来观照这两位思想大家所代表的工业时代的理性人模型之心智模式的固有二元缺陷,从而推导出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世界打开的普遍的底层语境已然通向一个新的非线性心智模式——信息人模型,并由此结合当今各个前沿学科的对各自边界探索的“非线性内容”,来演绎一番横亘在艺术与科学体系之间的那一道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本体与现象的“二元壁垒”如何在新的非线性逻辑下消解的思想过程。在这个跨学科探讨的过程里,我们也将得到本文的核心结论:艺术与科学逻辑融合的区域便是“非线性视域”,它也是人文学与科学体系诸学科的共同的“心智模糊区”。 人学国际基金会是一家非营利的学术性协会机构,2017年7月在香港成立。它以总部位于香港的人学国际基金会为主体,迄今为止,它在北京、上海两地拥有两家分支机构,负责基金会在大陆地区的学术研究与运营活动。日前,人学国际基金会将推出前沿思想作品《人学是什么---未来人性与你我的新命运》,它将由东方出版社在2020年出版发行,是人学国际基金会首席研究员李春光老师的多年研究之作。此外,基金会也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多家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了关于新的世界整合哲学的数个研究课题并完成了多个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全息智慧》,《全息伦理》与《全息实相》等前沿思想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