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年会首次以网络会议形式成功举行2020-05-09 18:27 中国虚拟天文台
受全球COVID-19病毒疫情的影响,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IVOA)原定在悉尼召开的2020年春季互操作会议,于5月4日-9日以网络会议形式举行。据统计,此次会议的注册人数超过200人,创造了IVOA年会参与人数的历史新高。 网络会议模糊了地理上的概念,但因为是全球会议,时差成为最大的障碍。参会代表跨越六大洲20多个国家,会议日程不得不采用UTC世界协调时间。分会日程安排综合考虑了美洲、欧洲和亚太三大时区代表的切身情况。
历届IVOA互操作年会注册人数 开幕全会于5月4日举行。会议时间参考崔辰州博士的建议选择了G20网络峰会的时间,即北京时间晚上8点开始,当晚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20人。崔辰州博士作为本届IVOA主席在会上做主题报告,介绍IVOA的总体情况和各国虚拟天文台的最新进展。
崔辰州博士在ZOOM会议室做《State of the IVOA》主题报告 会议期间,IVOA各工作组、兴趣组结合当下天文学研究的需求,就如何构建新一代天文数据共享工具以及共享标准展开讨论。各工作组与兴趣组的讨论深入而富有成效,许多报告都展示了其对于IVOA标准的实践案例及成果。与会专家们从天文学研究新需求的角度出发,试图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VO资源建设体系,让天文数据得以更广泛、便利地应用。 来自上海天文台的王玲玲克服时差困难坚持参加了大部分的会议。她对于IVOA首次以网络会议形式举办年会感触颇深:“会议开幕第一天,当北京时间20:00的时针走过,来自三大时区的一百二十多位参会者济济一堂,很震撼的感觉。这种形式不仅对我是第一次,对于参会的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她认为,借助强大的软件功能,本次会议的管理和进行并没有比线下体验更低,反而很多诸如实时记录、及时留言反馈等工具手段使会议效率更高。会议效率很高,各个小组的项目介绍、工作进展和相关讨论交叉进行,项目介绍对于新人来讲非常实用。她对于PyVO小组取得的工作进展印象深刻,IVOA新成立的射电天文兴趣组让她对后续的成果充满期待。
时域天文学是现阶段天文研究的热点。本次IVOA年会中时域数据归档和检索的议题多次出现。来自国家天文台的许允飞积极跟进了该领域讨论。他表示,参会专家对ConeSearch(锥形检索)标准在时域数据上支持的总结和讨论很有启发性;此外,CDS的ST-MOC从时间纬度扩展了原有的Multi-Order Coverage Map标准,是实现时域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归档检索的重要技术手段,值得进一步跟踪和深入了解。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正在对EP、SVOM等一系列时域观测项目提供支持,这些分享和讨论将为国内工作提供更多灵感。 本次年会中,国家天文台陶一寒跟进了“IVOA能为科学平台的标准化做些什么”的专题讨论。与会专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科学平台间互操作,利用容器机制在不同科学平台间分享数据、分析程序,以及提供标准化的API和VO相关容器镜像等议题展开讨论。这些国际经验可为国内科学平台的建设,以及与其它数据中心和科学平台的互通提供参考。 结合会议研讨成果,在接下来的数周里组委会还将陆续安排后续多场研讨,具体日程安排将及时更新到会议网站。 https://wiki.ivoa.net/twiki/bin/view/IVOA/InterOpMay2020 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IVOA) 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于2002年6月成立,致力于在全球推进和协调虚拟天文台的研究与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数据互操作标准来促进天文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使用。目前联盟有21个成员,包括20个VO项目(中国、阿根廷、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欧洲、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度、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南非、西班牙、乌克兰、英国和美国)以及欧洲空间局这个政府间组织。
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是以国家天文台为代表的中国天文界及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一个网络化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平台。它架构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雄厚的数据资源基础之上,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北京科委等机构的资助,以及阿里云、微软研究院、浪潮集团、中科曙光、北龙泽达、锐捷网络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